新時代、新征程、新作為——讓智慧點亮中國暨第三屆三師節金手指獎頒獎盛典上,三師節品牌總顧問張曉偉導師就《講好中國故事》的主題發表演講。主要介紹了中國“軟實力”的時代變遷!
尊敬的劉部長、尊敬的前排領導、尊敬的163股東、尊敬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培訓師們、企業家們、媒體朋友們: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講好中國故事》,我借用剛才獲得十強的霍久磊老師的提出的“企業軟實力”作為我演講的開場。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來“軟實力”的概念。這個概念由人們從關心領土、軍備、武力、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地域擴張、軍事打擊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關注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軟實力”。
它極大影響了奧巴馬的對外政策,成為美國國務院推行的重要理念。在東方,它也為中國領導人所重視。 2007年,“軟實力”一詞首次以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的形式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中。 “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就是講好中國故事。
2016年,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當下,隨著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漸加大,“講好中國故事”越來越成為我國向世界展現文化自信、溝通與各國情誼的重要手段。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呢?
在廣東考察時講過一個故事。他1979年出訪瑞典,在一個廣場上遇見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用很生澀的漢語問,你是中國人嗎?那時在瑞典見到華人很不容易。現在,全世界到處都是中國人。他有一次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從市政府大樓朝外面一看,半個廣場都是中國人。從“你是中國人嗎”到“半個廣場都是中國人”,一個細節的對比,生動地折射出中國發展的巨大進步。這個“中國故事”何其精彩!
在今天,出國旅游的中國人在2017年已經達到了一億三千萬,中國數字在2012年還是8300萬。國內游的人數已經達到5億。
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不乏精彩的故事,但卻并沒有被很好地講述和傾聽,還存在著與西方之間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
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們是為時代發聲的人,有義務講好中國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很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一個中國人的日子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好的時代。尤其是我們培訓師,能夠正在海軒搭建的“一帶一路全球巡講”的舞臺上,更有著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要向企業講好中國經濟、環境改善、科研投入的故事,向社會講好中國國企和民企自強不息的故事。
我們要講中國的飛速變化:40年前我們沒有摩天大樓,今天,世界10幢最高的大樓中,8幢屬于中國;奢侈品消費量占70%,購買者的平均年齡39歲,比美國的購買奢侈品的平均年齡低了15歲。中國汽車年產量達2940萬,現在世界上三輛汽車就有一輛是中國生產的。全世界的4G基站有500萬個,其中中國移動就有150萬個、中國電信有80萬個、中國聯通有70萬個,占世界的一半還多。
就以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為例,以前這里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而現在是合肥高樓林立的政務區。中部的崛起與安徽發展,相當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的高鐵發展。現在中國的高鐵通車總里程是2.5萬公里,是世界第一位。高鐵里程數增長改變了人流、商品流、資本流,所造成的最大的影響是中部崛起。
講好中國故事,要立足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五千年中華文明,是人類文化河流中唯一沒有干涸、沒有斷流的文明。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構筑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傳播體系,真正提升我們的文化軟實力,讓“和而不同”的中國智慧與“和平發展、和諧相處”的中國理念造福世界。
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也是培訓師時代的使命。我們要讓中國故事有人聽、愿意聽,怎表達和傳播好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要有科技感、現代感,才能有生命力。我們要講中國企業的品牌、講文化。根據報告研究成果,許多中國企業在海外營銷推廣方面的投入與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知之間仍存在鴻溝,中國品牌國際化還需要解決一系列迫在眉睫的問題。針對1100名美國消費者的調查數據顯示,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中國品牌獲取的信任度更低,僅有約5%的消費者表示非常信任中國品牌,而持“不太信任”或“完全不信任”態度的消費者占到了49%。
總體來看,美國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產品質量給出了合格分數,對中國產品在創意和創新方面的努力和進步也表示認可,然而調查結果同時顯示,有過半數受訪消費者認為中國品牌在誠信透明、客戶互動和情感聯系方面表現得不盡人意,這也是中國企業要成功打造全球化品牌需要應對的三大挑戰。
我們要告訴企業、告訴社會,中國企業、制造業雖然取得了飛速發展,但制造業依然在第三方陣,未來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努力,和追趕,從遍布全國的2000萬個高清天網、到墨子,再到新四大發明,我們已經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新成果。
最后我想引用唐代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來作為我的結束語,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我們自豪,在中國企業發展的畫卷上,有我們的點染;我們驕傲,在中國企業的前行之路上,有我們留下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