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考慮一下公司為什么設置這么多的部門,或者請這么多中層管理者呢?
因為老板需要分擔,所以企業才有了組織架構,才需要各個部門的管理者。公司中層是公司的中堅力量,是老板的替身、替手和替心。
然而,越來越多的企業的中層干部,陷入到了“民意代表”的誤區。
經常有人說企業干部不倒,企業就不會倒,只要你有一群出色的干部,這群干部就可以幫你打天下。
但現在中層的壓力很大,第一是招人難,人員流動性越來越大;第二是今天的90后員工崇尚自由不愿接受傳統管理,導致企業文化建設起來非常困難;第三是因為歷史原因,企業內部關系比較復雜,尤其是民營小型企業,如何處理績效差的員工,對中層管理者來說并不容易;此外近年,我們各大企業包括移動互聯,包括資本市場都出現“嚴寒”狀況,團隊的抱怨情緒普遍激增。
以上種種問題導致公司中層經常陷入一個致命性誤區——容易充當民意代表,充當對下屬的同情者,逐漸失去對公司利益的維護和均衡。
但我們首先要認清一個道理,公司中層是公司的中層管理者,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中層管理者,他受聘于公司,首先應該站在公司的立場考慮問題,維護公司均衡。
“一個人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喜歡做的事情”,這是被廣泛認可的一段話,一個中層管理者要說自己該說的話,而不是說喜歡說的話,這叫做“角色”。
為什么呢?
很多年輕人說自己要活出“真我”或者要做真實的自己。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在社會上我們是領導和下屬的關系,在家里面我們可能就是父親、老公或者兒子。
作為管理者,我們首先要認可一個事實,那就是你的成功首先是在公司這個平臺上的成功。每位中層管理者在外邊的時候其實不是你個人的行為,你代表是整個公司這個平臺。那么你們在公司內部的時候,其實也不僅僅是代表你部門,而是代表整個公司。
面對員工牢騷的時候,你不應該是抱怨的“輸出者”。當然在一個企業里面總是有很多牢騷,下屬可能發牢騷,但是你不能發牢騷,倘若管理者喜歡發牢騷,那么你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很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個人在管理別人的時候,要做好自我的管理,自我的管理大概有七個字:責任、信任和影響力。
“中層”心態差,團隊必然垮
中層管理者在“擺平”團隊之前,首先應該擺平自己。如何“擺平”?
帶團隊的核心,是帶出一個積極的、像狼群一樣的團隊,這種團隊的管理者往往都有一個最基礎的素質,那就是一個良好的心態。
接下來我稍微跟大家分享一下心態的形成。我們都說一定要有良好、積極、健康的心態,那到底什么影響著我們的心態呢?我們怎樣來建立一個良好的心態呢?
首先對心態的影響源于兩個方面——“認知”和“情緒”。
認知定走向:
決定認知的因素有哪些?它們分別是經驗、背景和資訊。
什么是經驗?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今天總結出來的東西叫經驗。
背景分為兩個:家庭背景和社會背景。我們看一下今天的社會背景是復雜還是簡單了?越復雜的環境決定著我們的認知越模糊,也越容易迷茫。
決定心態因素還有第三方面就是資訊。今天聽我講課是資訊,看電影、看電視、上網、聽別人聊天看書等等都是資訊。今天我們獲取的資訊數量是十年前的N倍。資訊越多我們的認知也越是容易模糊。
我想說明什么?今天我們的經驗不夠用,資訊、背景紛繁復雜導致我們認知模糊,這三點會導致我們心態波動。
如何造就良好認知?我們的經驗、背景是過去的事,無法改變。但資訊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多讀一些健康的書,多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這會決定我們的認知走向。
情緒可調整:
影響心態的第二要素是情緒,決定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壓力。
過大的壓力會讓天才變成白癡,有效的激勵會把白癡變成天才,因為白癡也可以有夢想。
環境是決定情緒的第二要素,環境分為大環境、小環境,也可以分為軟環境和硬環境。可能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可以改變小環境。
可能我們也改變不了硬環境,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軟環境。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慢慢地跟我們的員工說話,慢慢地跟我們的客戶說話,不要太著急。而不是說你想發怒就發怒。
吳群學先生綜合海軒商學院多年管理經驗總結,運用國家版權專利“吳群學163法則”,熔煉為精品微課 ,點擊下方小程序卡片,即可在線學習,讓您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