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案例,一個比較懂車的人,在評價一款車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詞,這詞叫做品牌溢價。
品牌溢價這個詞,雖然平時在看一些科技資訊,財經資訊的時候,就會看到。但具體來說這詞什么意思?基本是不懂的。
既然不懂,又有行家說出來了,就問一下咯。
于是另外一個在銀行工作的,他直接就給出一個非常棒的回答,通過他的這個解釋,就能一下懂了品牌溢價這個詞。
他是怎么解釋的呢?其實他就打了一個很好的比方。
就這么簡單地說了這么幾個字,就能讓人秒懂。原來品牌溢價是這么一個意思!
如果我們在跟學員去解釋品牌溢價這個詞的時候,一上來就跟解釋這個概念:
說什么如果對于一個產品,如果它的某一部分的價格上的提升,是由這個品牌的力量給帶動起來的,那這部分價格上的提升,我們就可以把它理解為是品牌溢價。品牌溢價又稱為是品牌的附加價值。
這樣的官方說辭必然讓學員不知所云,使得他們昏昏欲睡、喪失聽課興趣!
相反要是上來就拿雞腿打個比方,再跟人家說一下這個概念,好了,這么一來,下面全懂了。
所以前后一對比就可以發現:為了去解釋清楚同一個事情,同樣的時間,用不同的說話方式,說話效率有的時候就可以產生天壤之別。